基孔肯雅热的防制

  • 浏览次数: ...
  • 发布时间: 2025-07-11

        基孔肯雅热的来源是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,意思是令人弯腰屈背。

       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,病毒直径约60~70nm,有包膜。这种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,引起以发热、关节痛/关节炎、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。

b3d7ab835412687b2b204eaff4764d4

 

通过蚊媒传播给人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

582ec04848d8880017de1632475e2b3

 

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

       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,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。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~4天,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、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。引起四肢和脊柱关节的剧烈疼痛,持续高热。是失能性病毒类生物战剂的一种。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,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、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。 

 

116839c151f33b4f6d2f485948b3458

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

       基孔肯雅热可防、可控、可治。专家建议市民在外出时做好防蚊措施,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。灭蚊和清除积水成为家庭防控基孔肯雅热最经济、最有效的办法。

          发现本地感染疫情时,应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础上,重点做好以下工作:

(1)开展流行病学调查,划定核心区和预警区,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。在核心区开展以杀灭成蚊、清理蚊虫孳生地为重点的综合防控措施。对预警区的人群,主动开展发热伴关节痛等症状的应急监测工作。

(2)媒介监测与效果评价:在核心区要求每3天开展1次布雷图指数调查工作,每4天开展1次成蚊密度调查,要求尽快将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。在预警区要求每周1次蚊媒幼虫和成蚊密度调查,力求将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。

(3)开展流行因素调查,评估疫情扩散风险: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,详细收集疫点及预警区的自然生态、人口与居住条件、流动人口特点、环境与卫生设施医学教育网整理、地形地貌、气温、降雨量等与疾病发生和传播相关的信息,分析当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,评估疫情扩散风险。根据疫情评估结果,及时调整防控策略。

(4)开展以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

(5)疫情终止判定:最后一例病例发生后39天(7天病毒血症期+20天蚊媒寿命+12天内潜伏期)没有新发病例,并且核心区布雷图指数连续两周低于5,可认为本次疫情终止。

0fb5807687d3c014b5db1e87fcb1af0

9

本文网址: https://sdcsh.cn/news/112.html
地址: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办事处古鉴村委会凤翔路16号401室
Copyright © 2024 佛山市顺德区有害生物防制协会 版权所有